十二月初三是什麼星座什麼性格 十二月初是什麼星座的

 admin   2022-03-02 10:04   65 人阅读  0 条评论

作者:侯磊

談北京的春節,能談的東西太多瞭。作為80後而言,長輩所講述的老北京的春節,童年時的春節,和當下現在的春節,都不一樣。習俗是始終在變,過年的習俗最能展現出一個時代的發展狀況,及當時社會的主張和風貌。特別要看過去與現在有哪幾方面的不同,這些本質上的區別造成瞭傳統習俗的多樣化。

至今,北京八角鼓票房中流傳著一首單弦牌子曲《新年樂》(又名《舊都新春》),是恭親王奕的後人溥叔明先生,在一九四七年冬寫成的。全篇用瞭十五個曲牌和轍韻,囊括瞭十三道大轍和兩道小轍,講述瞭舊京春節時的景象。因此,本文適當引用這首《新年樂》中的片段加以解釋,並追述那種逝去的生活。

過年要辟邪:巫文化的殘存

轉眼間到瞭三十兒興高采烈,到清晨起來就將對子貼,在門旁懸起瞭文武門神爺,為掛燈高凳去把釘子揳。

——溥叔明《舊都新春》

過年有個說法,“年”是個怪獸,它也叫做“夕”。我們得把年過瞭,夕除瞭,才能來年有好日子過。這類故事不是很有根據,但就過年而言,人們辟邪、祛除妖魔鬼怪的風俗,是一直都有的。貼門神爺、貼對子、放爆竹,這些最初都是為瞭驅邪,後發展成為瞭增加喜慶的氣氛而作。

王安石《元日》一詩雲:“爆竹聲中一歲除,春風送暖入屠蘇。千門萬戶瞳瞳日,總把新桃換舊符。”說的正是這些。何為“總把新桃換舊符”呢?

掛桃符即貼門神爺的前身。古人認為桃木有辟邪的功能,過年時找兩塊桃木板,寫上“神荼”“鬱壘”或畫上神像,掛在大街門前,認為可以辟邪。後來用貼紙代替瞭桃木板。唐代以後,有貼秦瓊、尉遲敬德像作為門神的。門神是始終貼在大街門上的,過年時要把舊的揭下來,換上新的,還有貼對子、春條,貼福、壽字,貼窗花等。四合院的影壁上,會貼“鴻禧”或“迎祥”,買賣傢會貼“招財進寶”“日進鬥金”。有人習慣把福字倒著貼,認為是福到瞭,這沒有一定之規。

從前在大年三十的頭幾天開始,會零零星星聽到各種爆竹聲。爆竹最主要的是鞭炮,小型紅色的叫做小鞭,大一號的叫鋼鞭,有五百響、一千響、一萬響多種。這是為瞭聽響,而不帶響隻呲花的就叫放花。過去還有用紙折疊後蘸瞭油的紙花,燃放時沿著胡同碼放成一排,一點燃一串都燃放瞭,非常好看。

白天,孩子們會把鞭炮一個個從線上拆下來,拆成一個個的小鞭炮,離得老遠用香點燃瞭燃放。香是中間有一根木桿的香,木桿是紅色,而香是綠色。這種香燃的時間比較長。小孩子把鞭炮放在臺階上,躡手躡腳地過去,點瞭就跑。隻聽啪一聲,燃放瞭。膽子大的敢用手拿著,點燃瞭往外扔,也有的會把小鞭炮掰折,露出中間的黑色火藥,當呲花一樣放。還能把兩個鞭炮都掰開,對著一起點,起名兒叫“老頭兒呲老太太”。放炮與經濟生活是有關聯的,貧窮的人傢孩子放不起整掛的鞭炮,有也舍不得。80年代起有瞭各種簡單的花炮,“紅龍”“綠龍”,“鉆天猴”“閃光雷”,還有個小型的花,都是用手舉著沖著天放的。

大個的爆竹,有二踢腳和麻雷子。爆竹的歷史上,是先有的麻雷子,後有的二踢腳。麻雷子是一聲,綁在五百響或一千響的鞭炮上,放起來是“噼瞭啪啦——嗵!”二踢腳是響兩聲,裡面裝兩層火藥,第一層把炮崩到天上,第二層是炸開,“叮——嘡——”兩聲。放鞭炮的熱烈程度可以從熱鬧到不熱鬧做個排行榜:最熱鬧是大年三十,往下依次是大年初五,大年初一,正月十五,大年初八,工廠放假要放到初八,因此初八也是個放炮的日子。

真正放大宗的鞭炮,還是在年三十午夜十二點,就聽滿街滿巷都是各種的鞭炮聲,第二天早晨,滿地都是鞭炮的碎屑。2000年以後,有瞭禮花彈,人們放禮花,甚至拿一個炮筒,往天上放,誰放大傢都圍著看。

因為安全等問題,北京市區早已禁放瞭。曾有一陣拿小氣球代替鞭炮,把小氣球吹起來,成片地放在地上,大傢蹦上去一起踩,起名叫歡樂球,現在也不這麼玩瞭。

過年要躉貨:您真沒地方買去

雞魚豬羊肉,海蜇大蝦錢兒,素咸食豆兒醬,酥魚甜醬瓜兒。晾肉劈兒、排骨、魚凍兒、鹵煮雞什件兒,芥末墩、酥海帶、甜菜是炸棗扦兒。

——溥叔明《舊都新春》

臘八以後,傢遠的人開始回老傢瞭,店鋪陸續關門,戲園子也封箱不唱瞭。即便20世紀90年代以前,大年三十中午,街上的店鋪開始陸續上門板、拉下卷簾門,下午兩三點鐘開始,人們紛紛趕路回傢。晚上四五點鐘,大街上人已不多,都回傢吃年夜飯瞭。大年初一上午,滿大街的店鋪沒有一傢開門的,大街上可安靜瞭。因此過年期間,是不方便買東西的,人們會置辦起大量的年貨,孩子們過年都會穿新衣服。

民國時,隻有個別達官貴人或瑞蚨祥那樣的大買賣才有老式的木頭冰箱,幾乎沒有反季節的食物。

在臨近春節的日子裡,是一場大型的采買活動,春節期間是不開火的。戲曲、民俗專傢張衛東先生曾經開列過老北京的年菜。

葷菜:

雞凍兒、魚凍兒、燉羊肉、醬牛肉、紅糟蘇造肉、松肉、紅燒豬肉、元寶肉、扣肉、米粉肉、醬豆腐肉、幹炸丸子、紅白丸子、四喜丸子、紅燜肘條、燉吊子和酥菜類的鴨條、鯽魚、海帶、羊肝、牛肝、豬裡脊、豬心、豬肝、豬肺以及野味類的山雞肉、野兔脯和鹵煮雞、野鴨肉等,除此以外還有豆兒醬、山雞絲炒醬瓜絲、肉丁炒咸黃瓜丁、肉絲炒幹佛手絲等葷咸食。

素菜:

芥末墩兒、拌芹菜、拌蘿卜絲、鹵煮黃豆、鹵煮花生、鹵煮蠶豆、醃胡蘿卜、熗筍片、素咸食、獨豆腐、獨面筋、辣菜等。

哪怕是最窮的人,也要準備這四樣小菜:芥末墩兒、炒醬瓜丁、豆豉炒豆腐、豆兒醬。

如果您喜歡做飯的話,能看出這些年菜之間的門道兒來。第一,葷菜多以能夠回鍋的蒸菜、炒菜、燉菜為主:葷菜就是肉上找,炸完丸子的油正好炒肉丁。第二,素菜多是蘿卜、白菜和醬菜,多是吃塊根、果實類的菜,少有新鮮莖葉類的食物。因為北京的冬天除瞭蘿卜白菜以外沒別的,即便是50年代時,春節想買黃瓜西紅柿在傢門口的菜市場肯定買不到,得去朝內、東單等大菜市場,還得趕早兒。過去主要吃醬菜,北京幾十傢大小不同的醬園子,醬出來的風味兒都不同,小型的油鹽店也能在後院做醬菜。

過年要串門:您得真拜

“我二大爺怹沒在傢呀?”“對瞭,也是拜年去瞭。”“我給怹沖上磕吧!”“別多禮啦!等回來替說吧。”“不,這是應該的。”——溥叔明《舊都新春》

大年三十兒上午開始,人們陸續串門,說各種吉祥如意的拜年話。小孩也一樣要會說話,會拜年,都在傢裡提前培訓好,到誰傢都要說一套拜年話的詞:“四季發財,全傢幸福安康,年年有餘……”等等。胡同裡有王熙鳳那樣的外場女人,嘴巴比媒婆都巧:“某傢老太太,我這兒給您拜年啦,您一順百順,順數當當;一福百福,福氣安康,來年準抱大胖孫子……”一大溜兒給您翻著說出花兒來,都想不到哪來那麼多說詞。

上人傢裡拜年,得真拜真磕。對方的長輩不在的話,在舊京還講究“對上磕一個”,就是對著空屋子照樣磕頭。人可以不在,禮數絕不能少。要拜年的人傢太多,肯定忙不過來,就叫仆人拿著自己的名刺(即名片)或帖子四處拜年,挨傢送到就行。過去每到臘月,印刷作坊都趕著印制名片,有的還印上各種圖案,一過年到處飛帖子。

大年三十兒的晚上,院子裡要佈滿芝麻秸兒,即結完芝麻後的芝麻秸稈,踩起來嘎吱嘎吱的響,這叫踩歲。這個風俗有很多種說法,有的說是借著芝麻開花節節高;有的說是春節期間神仙都來瞭,要踩出聲響來提醒神仙,別把神仙們沖撞瞭;更有的說是春節期間客人會很多,客人來瞭踩出聲趕緊迎接,以防慢待。大年三十晚上不掃地,凡有瓜子皮、花生殼、橘子皮的,都扔在地下,直接踩著瓜子皮、花生殼走路,這也屬於踩歲的一部分,掃瞭來年就沒財運瞭。

年夜飯是異常豐盛。每當到此時,全傢人都要給傢中長輩拜年,長輩坐在椅子上,子女孫輩輪番磕頭,對長輩說:“給您辭舊啦。”長輩們就給壓歲錢。壓歲錢所給的紙幣,講究是“骨林”新的,意思是不能折疊,直接裝進紅包的。

過年要迎神:信仰已成為習俗

高香素蠟,供人供花兒,千張百份元寶黃紙錢兒。從三十兒到十五的全份神碼兒,大紅棉紙成堂的掛錢兒。——《舊都新春》溥叔明

年貨分成兩大部分,一是人用的,一是神用的。春節迎神祭祖,不僅是吃喝玩樂,更有傢族團結的意義。

舊京時,人們信仰佛教、道教和各種民間俗信,已成瞭習俗,無法嚴格區別信還是不信,人們習慣上都這麼做,因此保留瞭一系列祭祀神明的活動:臘月二十三祭灶王爺,大年三十迎神,正月初一逛廟會,正月初二祭祀財神等。

由此在大年三十兒的晚上,胡同裡就有窮人傢的孩子來送神紙碼兒,像賣報紙一樣地高喊:“送神來瞭您吶,送財神爺啦。”窮苦人傢的孩子就像流浪的三毛,看在眼裡十分心疼。您不能說買,得說請,也不能說不要,您得說:“已經請過啦!”再給孩子抓點花生瓜子或抓點糖,別讓人傢白跑。

三十兒午夜十二點吃素餃子,也是為瞭接神。吃完晚飯以後,大約到晚上十點多鐘,開始準備包接神餃子。餃子古稱“角子”“交子”。“子”指的是新年的子時,指年歲更替,交接新的子時。受滿語的影響,成塊狀的面食叫餑餑,餃子叫煮餑餑。接神餃子是素餡的,要在夜裡十二點吃。包餃子的面都早早備好、餡和好。素餡是雞蛋、黃花、木耳、胡蘿卜、香菜、粉條等,講究的人為瞭吃純素而不加香菜、雞蛋等。胡蘿卜要提前擦成絲曬幹瞭用油煸好,和餡兒時剁一點油炸排叉兒放進去,味道非常好。

包餃子要按“勁兒”、搟皮兒、和包。先手上搓上白面,面先揉成一個長條,切成或揪成小塊,按癟瞭。這個過程叫按“勁兒”。之後是搟餃子皮,搟皮要捏住一端,轉著圈地搟,手快的轉眼就好。包餃子也有多種包法,有從兩邊往中間一起捏的,也有從一邊一點點折的,此時包進個銅錢或鋼鏰,誰吃到鋼鏰兒,來年就有財運,能發財。最後餡兒少皮多瞭,就捏幾個“盒子”,把兩張餃子皮一起夾著餃子餡兒,在周圍一圈捏上花邊兒。或者為瞭哄小孩,包上幾個“怪樣兒”的,包成小耗子小刺蝟的形狀。這接神餃子不能煮破瞭,破瞭就不吉瞭。萬一煮破瞭也不能說“破”,要說煮“掙”瞭。十二點下鍋,開吃時加上臘八時泡的臘八蒜和臘八醋,別有一番風味兒。

過瞭午夜十二點便是新的一年。人們彼此祝賀新年,帶著孩子跑到大街上放爆竹。這一夜不關燈不睡覺,通宵娛樂。犯困的可以提早回傢。一般傢教嚴格的人傢,平常不讓打牌,此時便可解禁,打一宿的麻將,適當地掛點彩頭。更簡單的遊戲是兩個人或多個人一起玩擲色子,叫“七續、八拿、九端鍋”。每個人拿銅錢、銅板或鋼鏰做賭註。面前有一個碗,每個人各放進去一個錢,輪流擲兩個色子。兩個色子一共十二點,投出七、八、九的概率很大。擲出七點,就把自己的錢往裡續一個;八點,就往外拿出一個歸自己;擲出九點,整個碗裡的都歸你,除此以外其他點數都無效。小孩玩的話可以拿花生仁兒當賭註,最後不論輸贏,把花生仁兒都分著吃瞭。

人們遊戲一夜,直至天明散去,回傢補覺。

從大年三十兒到正月十五期間,相應的活動是逛廟會。有廟才有廟會,燒香和逛廟會是同一件事。古代沒有在公園裡搞廟會的,都是在廟門口。每座廟廟會的日子不大一樣。最熱鬧的是隆福寺、護國寺,從明代持續到上世紀五十年代,興旺四百年之久。廟會中吃小吃的,采買年貨,聽戲曲曲藝,看各種雜耍表演,還有耍耗子、耍蛤蟆等早已消失的遊戲。80年代時,地壇廟會上有天橋老藝人的表演,能看到撂跤、耍中幡、盤杠子、說相聲等;龍潭湖廟會裡還能見到撂地打把勢賣藝的。有一年恢復廠甸廟會,整條街都被人堵滿瞭,擠得走不動,隻搞瞭一年就因為安全而停辦瞭。

正月初二是回娘傢的日子,媽媽帶著孩子和爸爸,一起回姥姥姥爺傢。這天中午,會在姥姥姥爺傢吃飯,這叫回門,歸寧。娘傢人也要團聚一番,表明妻子是有父母的。而妻子的父母要是不在世瞭,回門的事也就少瞭。

這一天也是祭財神的日子,要在傢裡貼上財神神碼兒,點上香蠟,上供要用活公雞、活鯉魚、一塊羊後腿肉,還供上溫熱的燒酒。中國的財神分文武,武財神是關公,文財神是趙公明,南方也有的是比幹。商傢多供財神,以求來年有財運。祭財神要吃餛飩,餛飩最像元寶,能求財,或把餛飩包成元寶的樣子。舊京的廣安門外有座五顯財神廟,俗稱為五哥廟,供的是南齊時期的柴姓五兄弟,他們都封王並成為東、西、南、北、中五路財神,初二人們都去那裡祭祀並逛廟會,請“福”“壽”字,人山人海,香火十分旺盛。

初五又叫破五,破五要吃肉餡餃子。這天晚上的花炮,同樣會十分熱烈。大部分商鋪在初五就要重新開張瞭,寫上開張大吉,還會減價打折。不開張會被人猜想是不是關張瞭。

這一天的主題叫送窮。即把不好的、貧窮的東西都倒出去。送窮還有個送窮媳婦的說法,剪一個窮人傢媳婦模樣的小人兒,扔到大街上焚化瞭,這樣就把貧窮送走瞭。

過年要祭祖:不能忘記祖先

月餅蜜供,滿插石榴花兒,元字蘋果拔的都是尖兒。紅圓大亮沒有一點掌兒,上供以外還得擺擺盤兒。

——溥叔明《舊都新春》

現如今,北京與中原、南方等宗族觀念強的地方最大的區別,就是北京的宗族觀念淡化瞭,見不到大年初一去上墳的景兒瞭。

說到祭祀,大宅門有祠堂的,過年要先把傢中的祖先畫像,即“老影兒”請出來。大的老影兒能有兩米多長,一米多寬,有畫一位或多位先人,都掛在祠堂或堂屋中。老影兒上的祖先畫像都是老年時的模樣,沒年輕的。在沒照片的年代,是父母年紀大瞭以後,請人給父母畫像,這叫做喜容,用於留給後世子孫瞻仰。人們對著老影兒跪下磕頭,焚香祭拜。傢裡祖上做到五品官以上,得過誥封,保存有誥命的,有聖旨的,也要把誥命、聖旨供起來,以感謝皇恩浩蕩。南方很多地方,至今大年初一是要去上墳的,更印證瞭過年祭祀這一禮俗。作為中國人,是無論如何也不能不拜祖先的。

祭祀時需要上供,要供月餅、蜜供、糕點和山藥、豆腐、面筋一類的素菜,還有金糕(山楂糕)、果脯、佛手、雜拌兒等,也有供八大碗的。還要供蘋果、整條的鯉魚,以求平平安安、年年有餘。年夜飯一定要留出一點來上供,一夜之間供到來年,表明歲歲有餘糧,明年有飯吃瞭。

過年期間,還有許多禁忌,有喪事的、守孝穿孝服的人是不拜年的。過年時說話要討個口彩,忌諱任何“死走逃亡”之類不好的詞。從年三十兒到大年初五期間,不往外倒臟土,認為會散財。正月裡也有很多老媽媽令兒:正月不剃頭,剃頭死舅舅;正月女人不做鞋,否則就邪瞭;正月裡不娶親,不動剪子不動刀等等,甚至有的地方能到病瞭不看大夫不吃藥。這是視情況而定,人自然不願意大過年的去醫院,但真病瞭是耽誤不得的。

大年三十之前,是人們要賬的時候,過瞭年三十就不要賬瞭,正月十五以後再說,起碼讓欠債的人先過完年。而窮苦人還不起錢,真年三十冰天雪地的跟楊白勞似的出去躲債。

當然,這都是舊社會的事情瞭。

回顧到此,舊時過年是人們遵守天地歲時的體現,人們道法自然,如萬物生息一樣地生活。不論過去一年苦樂如何,都要面對新生活的開始。因此,本文仍以溥叔明《舊都新春》的【曲尾】來結尾,為大傢送上來自舊京的祝福吧。

慶新年笙歌直到元宵後,春風調玉軫,淑氣轉金甌。日乍長,小窗無事把歌【臥牛】歌詞編就,唱得是:氣回香,人增壽,一門和順樂悠悠;吃不愁,穿不愁,名不爭,利不求。但願得兒讀女織自在清福長消受,誰願去降志勞神覓封侯。(侯磊)

來源: 北京青年報
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studyeuropa.com/post/51124.html
版权声明:本文为原创文章,版权归 admin 所有,欢迎分享本文,转载请保留出处!

 发表评论


表情

还没有留言,还不快点抢沙发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