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.20是什麼星座的有什麼特點性格(7.20是什么星座)

 admin   2022-03-10 18:58   253 人阅读  0 条评论
火遍全網的MBTI,到底是什麼梗?

“你是INTP還是ESTJ?”“你我MBTI不合,不宜見面。”

這不是什麼神秘組織的接頭暗號,而是最近火遍全網的性格測試——MBTI。這款誕生於78年前的人格測試工具,在商業時代的加碼助推下,迅速火遍全球。商傢靠它盈利數十億美元,而用戶則靠它指導自己的感情、職業和生活。

熱潮之下,關於它的爭議也隨之而來。MBTI靠譜嗎?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提出這個問題。

#01

新的社交名片

MBTI正在成為社交網站的個人名片。

在一款名為脫水的社交APP上,用戶註冊後填寫基本信息時,需要選擇自己的MBTI類型。如果你不清楚自己的類型,它還會引導你去做MBTI測試。豆瓣、知乎等網站衍生出大量以MBTI為小組或討論區的聚集地,愛好者們踴躍地交換並探討彼此的測試結果。

火遍全網的MBTI,到底是什麼梗?

圖|某社交網站上的MBTI展示

社交之外,MBTI還被發展成瞭求職工具。大量跡象表明,MBTI正被廣泛應用於企業培訓、職業咨詢以及個人成長等領域,全球每年約有超過200萬人參與測試。在國內許多大學開設的大學生就業指導規劃課中,測試工具就包含MBTI。2021年底,智聯招聘甚至發佈瞭一份《MBTI 職場性格類型大數據報告》,供求職者作為職業規劃的參考。

這把大火一直燒到瞭虛擬世界。信任MBTI測試結果的人,還熱衷於以此來研究名人、偶像或者影視劇中的人物。知乎上一則討論INTP型性格的帖子裡,科學傢愛因斯坦、居裡夫人,思想傢老子、莊子,企業傢雷軍,導演周星馳等都被歸為一類人,即“自身能量來自獨處和內省,註重事物的內在聯系,客觀地做決策,同時也靈活隨性”。伴隨著趣味十足的二次創作,有關MBTI的一波波新梗也成瞭其流傳的載體。

繼星座之後,MBTI正在成為陌生人之間打開話頭、認識彼此的快速通道。這讓還站在其門外的人不禁仰頭疑惑,MBTI到底是什麼?

MBTI全名為邁爾斯-佈裡格斯類型指標(Myers-Briggs Type Indicator),是基於卡爾·榮格(Carl Jung)的心理學理論發展出來的人格測驗,初版編制於1944年。榮格曾在《心理類型》一書中提出,人類主要使用兩種維度下的四種心理功能來體驗世界——實感(S)/直覺(N)、思考(T)/情感(F),每種功能又有兩種體現——內向(I)/外向(E),共計八種心理類型。MBTI又在此基礎上增加瞭一個維度:判斷(J)/感知(P),將人格劃分成瞭16種。

火遍全網的MBTI,到底是什麼梗?

圖|MBTI的16種不同人格

有網友直觀地總結道:ENTJ“會在摸魚前把工作好好完成”;ISTJ“擅長全方位精確分析問題”;INFJ“有計劃卻從不按計劃執行”……

MBTI用字母標簽將人歸類,用看似嚴謹又不失趣味的心理學分析,籠絡瞭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信眾,他們在各種場景中鄭重其事地運用它,仿佛這是自己的信仰。

#02

心理安慰劑

觀察各大社交平臺會發現,MBTI的忠實擁躉呈現年輕化的趨勢,他們大多集中在20-30歲之間,對自我認知的渴求,洋溢在對人格分析的長篇大論中。

22歲的王新曾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產生瞭自我懷疑,“看見別人每天都很開心,自己怎麼都開心不起來,感覺自己是個怪胎”,直到他接觸瞭MBTI,測試結果為INFP(安靜、敏感、完美主義),這被解釋為一種內傾型的人格,容易內耗,這令王新有些釋然,他開始接納自己,“原來很多人都這樣,這不是病態,隻是性格差異”。後來他繼續瞭解MBTI相關理論,研究如何揚長避短,“盡量去做讓自己感到舒服的事情”。

相比於九型人格和大五人格等其他流行的人格測試,MBTI的測試結果偏直觀、更篤定、易解讀,一般不需要用戶再進一步判斷。前兩者不會直接告訴測試者“你就是XX類型”,其測試結果往往是一張圖,會標註出測試者在各個特性的傾向趨勢,需要結合所有特性做進一步判斷,理解難度均大於MBTI。

MBTI的流行與它裹著的一層“糖衣”密不可分。它所使用的描述性詞匯一般都偏褒義,容易給人帶來心理上的愉悅感。比如,描述部分人格的“理想主義”,現實中易被說成“空想”、“白日發夢”;而在生活中易被指“功利”的特質,在其測試結果中則被描述為“註重現實、腳踏實地”。

有研究表明,在國內流行過的心理學測試,往往沒有可考的科學依據,如星座、色彩心理學。而MBTI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在吃國內心理學“底子差“的紅利。

火遍全網的MBTI,到底是什麼梗?

圖|曾流行一時的色彩心理學

不同於其他在國際心理學上得到瞭權威認證的人格測試,國際上鮮有研究MBTI的文獻資料,其可信度也一直存疑。據統計,MBTI在1200名測試者中,重測率為57%,僅有17%的人承認它的解釋力。而合格的心理學測試,至少要達到50%。

較低的可信度並未影響MBTI的傳播速度。如果說易理解、易接受是它的天然優勢,後期的營銷助攻便是它的加速器。

心理學上曾將利用名人的出現達成引人註意、強化事物、擴大影響的現象稱為“名人效應”,這在廣告代言、慈善活動中被廣泛應用。在人格測試中,“名人效應”以另一種方式在發揮作用。

當測試者做完測試查看結果時,很難不被頁面下方“和你人格類型相同的名人”吸引。當被告知自己和某位名人的思維邏輯、行為傾向相似時,用戶會自然產生一股自豪感。梁爽便是因此被擊中的一員,發現自己是INTJ(獨立、理智、果斷)後,她的第一反應是:“我這麼厲害嗎?和馬克思一個類型!"

火遍全網的MBTI,到底是什麼梗?

圖|INTJ的名人們

#03

被反向控制

受眾擴大後,MBTI逐漸衍生出圈層,不同維度裡的“人格”開始劃分派系,比如IN系和ES系,前者自認為“享受獨處”、“愛好思考”、“直覺靈敏”,後者喜歡用“註重現實”、“善於計劃”、“執行力強”等詞匯描述自己。

圈層的劃分很快催生瞭“鄙視鏈”。在一張廣為流傳的金字塔圖中,INTJ高居塔尖,被奉為“軍師”,其次是“元帥”ESTJ,其他類型則依次順位分佈。不僅是不同人格之間存在鄙視鏈,連相同的人格也被劃分出低階、中階和高階,用以區分人格成熟程度。

火遍全網的MBTI,到底是什麼梗?

圖|廣為流傳的MBTI鄙視鏈

測試結果為INTP的李想對MBTI鄙視鏈不以為然,“MBTI隻是人格劃分工具,不是分數,也不能劃分出階級。”她認為MBTI存在一定合理性,可以用來做自我探究,但這不代表著它可以用來評價誰高誰低。在李想看來,鄙視鏈的存在,“不僅會導致部分測試者產生錯誤的自我認知,也會使刻板印象越來越難以打破”。

2021年底,韓國推出一檔社交觀察類綜藝《MBTI Inside》,節目將16種人格類型的人聚集在一起,觀察其“同居”的化學反應。節目播出後褒貶不一,指責的聲音多數認為節目在迎合刻板印象。

節目中,每個嘉賓穿著繡有各自人格編號的衣服,名字前也會標註各自的人格類型,當他們出現後,觀眾會很快開始進行“自我投射”,認領與自己同一類型的嘉賓。但在初期的興奮消耗殆盡以後,隻會不斷重復“角色預設”的節目內容很快讓觀眾陷入疲憊,令人感到節目“無法展現真實的復雜的性格”。

火遍全網的MBTI,到底是什麼梗?

圖|節目營造的同居場景

真人秀迎合刻板印象尚有收視率的要求,而在現實中,逐漸被MBTI反向控制的用戶,則是在不知不覺中“淪陷”瞭。

在得知自己測出的INFJ是最稀少的人格後,高陽“感覺自己很特別”,他開始有意識地去維護這個人格類型的形象,“看分析說INFJ很深沉,我就開始裝作高深莫測的樣子。”沉默寡言、獨來獨往,這些都是他刻意“訓練”出來與INFJ相匹配的“外在”特質。有段時間,他總是“思考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規范,被視為普通是我最恐懼的事情”。於他而言,INFJ不僅僅是一個測試結果,而是變成瞭一個目標。

高陽不知道,他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上被稱為“巴納姆效應”,指人很容易相信抽象的、籠統的人格描述,並認為它準確地揭示瞭自己的人格特點。“巴納姆效應”產生的原因被認為是“主觀驗證”的作用,意思是,如果我們想相信一件事,總可以搜集到各種各樣支持自己的證據。

一個多月後,高陽又測試瞭一次,結果顯示他不是INFJ,甚至二者相差甚遠。這一次,他不再把測試結果奉為言行準則,“成天想這些很沒意思,生活中沒有那麼多觀眾,還不如多花點時間想想實際的東西”。

(文中采訪對象皆采用化名)

- END -

撰文 | 無相

編輯|孫雅蘭
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studyeuropa.com/post/53817.html
版权声明:本文为原创文章,版权归 admin 所有,欢迎分享本文,转载请保留出处!

 发表评论


表情

还没有留言,还不快点抢沙发?